國科會人社營20周年 創始人朱敬一談破除「理工沙文主義」

2000年,時任國科會人文處長的朱敬一號召人文及社會科學領域眾多學者,創辦「高中生人文及社會科學營」(以下簡稱「人社營」),轉眼人社營今年已邁向第20年,現職中研院院士的朱敬一今(20)日受邀回台大分享「過去20年人社營想要反轉的是什麼」。

朱敬一提到,創辦人社營有3個主要目標,包括補足過去高中教材的不足、培養學生對人文社會的了解,以及培育人文社會科學界的人才。

「過去填鴨教材是匪諜編的!」朱敬一:會使學生失去興趣

針對以往高中人文社會學科的不足之處,朱敬一笑稱,過去的高中的教材好像「都是匪諜編的」,要讓學生讀完基礎的法學、政治等知識後,就對這些失去興趣。他回憶那時翻高中課本講到法學,但卻只有3分之1學期的時間,所以只能以「緒論」形式呈現,必須簡化再簡化。

朱敬一舉例,過去的公民課教材提「有上下關係的叫私法,沒有上下關係的叫公法」,但這樣誤導式的論述,既呆板又填鴨;且過去編列課綱時,各學科的編輯者各自為政、沒有串連,因此缺乏整體觀。

20201121-人社營廿週年,舉辦《過去20年,我們想要翻轉什麼?》講座。朱敬一比喻人文社會科學有如「將官不分兵科」。(郭怜妤攝)
20201121-人社營廿週年,舉辦《過去20年,我們想要翻轉什麼?》講座。朱敬一比喻人文社會科學有如「將官不分兵科」。(郭怜妤攝)

朱敬一比喻人文社會科學有如「將官不分兵科」。(郭怜妤攝)

朱敬一認為,其實高中現行社會科學中尚未對「經典」取得完整的共識,如英國經濟學者凱因斯(John Maynard Keynes)的著作用的是「30年代的英式英文」,若無導讀,會讓學生難以理解。他強調,在不同的時代氛圍會對經典中提到的概念有不同的解讀,有合適的老師帶著學生「跨過經典所設下的知識門檻」,做出解讀和反思,才能觸動人心、找到共鳴。

朱敬一:通識課程重點在於「跨領域的融會貫通」

至於大學的通識教育,朱敬一則分享2002年教育部進行的評鑑,認為真的不盡理想。他指出,各大學的科系院所比例不同,要推通識教育解方亦各有不同;重點在於「串接」不同學科,將該校既有的學科與人文社會科學連接,例如地質學科相關的院所,可以開設「寶石形成與文化」相關的課程。

朱敬一指出,通識課程重點在於跨領域、不分學科疆界的「融會貫通」,並且懂得去欣賞;當大家透過通識教育對不同學科多了解、多欣賞,就會多些同理心。但除了觀察「人」,更要觀察「人的組成」,那就是「社會」,他更笑稱「讀紅樓夢不會讓你完全了解社會的運作嘛!」

20201121-人社營廿週年,舉辦《過去20年,我們想要翻轉什麼?》講座。台下同學與講者朱敬一院士互動熱絡。(郭怜妤攝)
20201121-人社營廿週年,舉辦《過去20年,我們想要翻轉什麼?》講座。台下同學與講者朱敬一院士互動熱絡。(郭怜妤攝)

中研院院士朱敬一受邀回台大分享「過去20年,我們想要翻轉什麼?」與台下同學互動熱絡。(郭怜妤攝)

他指出,台灣學生高二就分流,造成學生缺乏接觸通識教育的機會,培養人文素養需要「漸摩濡染」,長久浸淫在抽象的、對社會的思考與訓練之中;人文素養與情懷需要「苦難」,才能如前蘇聯的「苦難文學」一樣,淬煉出深刻而精彩的知識或經典。

培養通識不會在實驗室裡,不會在一個完全控制變因的環境中,而是要考慮種種脈絡、歷史。朱敬一舉例,美國演化生物學者Jared Diamond的著作《槍砲、病菌與鋼鐵》「怎麼看都不像是自然科學啊!」是因為這些著作已經將知識「揉成一片」,建構了全面完整的知識觀念。

值得一提的是,朱敬一強調「書未必要全部讀完」,還直言「難道全部讀完是一種宗教儀式嗎?」讓現場學生哄堂大笑。他建議,透過書籍的摘要協助自己找到讀書的方向,找到自己有興趣的內容,口味不對再調整,但也提醒學生不必急著要去衝撞現有的教學體制。

20201121-人社營廿週年,舉辦《過去20年,我們想要翻轉什麼?》講座。台下同學向朱敬一提問:該如何知道書籍是否「對自己的口味」?是否真的要完全以個人偏好選書?(郭怜妤攝)
20201121-人社營廿週年,舉辦《過去20年,我們想要翻轉什麼?》講座。台下同學向朱敬一提問:該如何知道書籍是否「對自己的口味」?是否真的要完全以個人偏好選書?(郭怜妤攝)

台下同學向朱敬一提問:該如何知道書籍是否「對自己的口味」?是否真的要完全以個人偏好選書?(郭怜妤攝)

人文社會受到壓縮?朱敬一提醒學生:有自信就能fit in

朱敬一於2012年接任國科會主委,但過去歷任主委都是自然科學領域的學者。當有記者問他,身為經濟學者怎麼會去當國科會主委,他回答,「若人文社會是國科會的一個部門,那我作國科會主委有什麼不對的?」並強調「將官不分兵科」,但應該放下科學家的傲慢,不應認為「一般人看不懂的知識才有價值」。

而有些學生會認為從自然科學的班級轉到人文社會是因為「唸不下」了,朱敬一表示,過去需要富國強兵,日治時期則強調培育醫療人才,可能是讓人文社會科學生存空間間接受到壓縮的原因。他進一步說,其實人文社會學科和利潤未必衝突,產出具價值、觀點、意義的人文社會知識,也能夠賺錢的。

他強調,若能夠有足夠的自信,就能fit in,不是強硬地要自己符合社會的規範,而是自然發揮所學,不必懷疑學人文課會科學的自己無法在現在的社會找到定位;即便是通識教育,也有一項使命是要讓學生「先學做人,再學做理工人、法律人」。

而有同學分享道,台積電董事長劉德音說業界理工人才不足,呼籲政府鼓勵年輕學子唸理工。對此,朱敬一解釋道,理工人才少主因是「少子化」,是從1960年代家庭計畫就開始的問題,若呼應講座主題,從人文社會科學角度來看,就會看見不同的現實。

20201121-人社營廿週年,舉辦《過去20年,我們想要翻轉什麼?》講座。有同學分享台積電董事長劉德音說業界理工人才不足,呼籲政府應鼓勵學子學習理工專業。(郭怜妤攝)
20201121-人社營廿週年,舉辦《過去20年,我們想要翻轉什麼?》講座。有同學分享台積電董事長劉德音說業界理工人才不足,呼籲政府應鼓勵學子學習理工專業。(郭怜妤攝)

有同學分享台積電董事長劉德音說業界理工人才不足,呼籲政府應鼓勵學子學習理工專業。(郭怜妤攝)

「不要相信生涯規劃!」朱敬一:廣讀、培養興趣更務實

有學生提到,108課綱上路後,越來越重視學生的生涯規劃,甚至設立專門課程。對此,朱敬一直言「不要相信生涯規劃」,而是應該培養志業興趣,且不要「酌計目的地」讀書。有時候該為別人而活,年輕不必有太多的算計,能夠為社會付出一點也是很有價值的,就如人社營20年來的目標一樣,就是「傳承」,未來也將持續不變。

最後,他強調,有豐富的環境和摸索與整理的時間空間。「刻意要追求的東西,反而拿不到」,過早的生涯規劃並不具建設性,反而應該把時間用於洞察收遭環境或者趨勢。

20201121-人社營廿週年,舉辦《過去20年,我們想要翻轉什麼?》講座。朱敬一以「花少不愁沒顏色,我把樹葉都染紅」鼓勵同學,學習人文社會科學為必要球友立即的回報,重點在「傳承」。(郭怜妤攝)
20201121-人社營廿週年,舉辦《過去20年,我們想要翻轉什麼?》講座。朱敬一以「花少不愁沒顏色,我把樹葉都染紅」鼓勵同學,學習人文社會科學為必要球友立即的回報,重點在「傳承」。(郭怜妤攝)

講座最後,朱敬一以「花少不愁沒顏色,我把樹葉都染紅」鼓勵同學,學習人文社會科學為必要球友立即的回報,重點在「傳承」。(郭怜妤攝)

更多風傳媒報導
相關報導》 遭爆調理包無工廠登記還「不給檢查」?皇家傳承牛肉麵老闆喊冤
相關報導》 美國「女性之年」終於在2020年到來!美媒:首位女副總統降臨、女選民送拜登進白宮、連共和黨都裙襬搖搖